2024年的中国汽车市场,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撕裂。当比亚迪、吉利等自主品牌借助新能源浪潮持续蚕食市场时,合资车企的护城河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塌,只能在价格战与转型阵痛中艰难求生。
中汽协数据显示,合资品牌市占率从2020年的51.3%断崖式下跌至2024年的36.8%,而新能源渗透率仅为28%,远低于自主品牌的62%。
在刀尖上舞蹈的合资品牌们,眼下的每一个决策都决定着它们能否在2025年平安无恙或者走得更远。
价格血战和价值重构背后的战略分野
当2024年年初上汽大众将帕萨特、途观L等中国市场常年畅销的车型终端优惠拉升到5万元区间时,业界惊呼“大众放下了最后的矜持”。这场代号为“龙卷风”的降价风暴,覆盖了上汽大众80%的燃油车产品线,折射出的是合资阵营的集体焦虑。
时任上汽大众总经理的贾健旭直言:“这不是简单的以价换量,而是体系能力的极限测试。”其背后的决策逻辑清晰:通过供应链垂直整合,宁波电池包工厂投产使成本降低17%;数字化直营渠道降本,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压缩至28天。
在价格战中选择硬杠的代价是惨烈的,大众品牌溢价指数同比下降22%,经销商单店利润缩水至2019年的三分之一。但是换来的是上汽大众维持住了3.2%的净利率,更重要的是守住了市场底线,为上汽大众整体转型赢得宝贵的时间和空间。
德系品牌以价格血战坚守市场份额,美系品牌则选择了另一条路径。在福特总部倡导的“轻资产”战略下,中国新任总裁吴胜波选择了价值重构路径。福特方面力推福特纵横品牌,启动“3年至高8折保值回购”活动,部分车型的均价不降反升,主打的就是筛选和圈住高价值用户。